心得体会网 > 学习心得 > 读书心得 >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

时间: 小龙 读书心得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我们仨》读后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精选篇1)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精选篇2)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为,成为杨绛先生那样沉静的人,怀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将回忆舒缓的写出。想成为,成为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携着独特傲气,做世间独有。

文学,是美妙的事。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精选篇3)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突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离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触。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精选篇4)

《我们仨》这本书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读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着想着,忽然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句话。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杨绛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钱锺书和他的女儿钱媛玩得正欢时。电话响了,在家里他是负责接电话的,电话里说让他的老伴中书去开会,在明天早上九点会有人开车来接他,不用带笔,也不用带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们吃完饭,一辆车来接中书,他就上了车走了,回到家她也没心情做别的事情,胡思乱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杨绛先生更没有心情吃饭,胡乱糊弄了两口,她坐在沙发上思念着锺书,想着想着,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万一他遇到危险了,该怎么办?从这个片段描写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编的书里也写出了担心他们的情节。总的来说,杨绛先生她在晚年时期当丈夫和女儿不再身边时是特别担忧的,非常非常担心她的锺书回不来了或者是失踪、迷路了。种种猜想,人都说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单。就怕失去对方,像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曾经一次和妈妈走散了,害怕失去妈妈那种可怕经历。记得那次,妈妈领我去金钻参加画画比赛,因为时间没到,妈妈就在楼下看了几件衣服,而我也在旁边玩。过了一会,我玩够了,想找妈妈,可发现妈妈已经消失了,于是我连忙四处找,都没找到。我很害怕,总担心我再也找不到妈妈了。而妈妈也在四处找我,幸好妈妈去发了广播,让我在一楼等她。我们再次相见时,妈妈哭的都不成个人样了,而我也很伤心,就怕再也见不到对方了。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妈妈虚惊一场,而杨绛先生无论是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真真的失去了她的钟书和圆圆,好好的一家三口就那样散了,看了让人心疼,让人心酸,都说那个八十多岁的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在谁身上发生都是不愿意的,毕竟那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暗淡无光,一定不开心,而杨绛先生却在有生之年不是去思念亲人,而是放在精神生活中,写出了《我们仨》这本经典巨作,被反复印刷,成为各大院校同学追捧的书籍,谁能想象得到是出自八十多岁老人之手呢!这可能就是杨绛先生一生写出来的书,所以风靡全球吧!余生杨绛先生又整理了钟书其他书稿。直到105岁高寿离世,才停止读书写作。人的生命不再长短而在于她活的宽度。《我们仨》这本书像我们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此生足矣!

《我们仨》读后感感悟(精选篇5)

竟然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写读后感了,零零散散的花了两天的时间,将杨绛的《我们仨》看完了。

以前也听过这本书,看见书名叫我们仨,总能想到些别的,比如大学时候的我们东北仨妞,电视剧中的很多以三姐妹为题材的电视剧。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就立马借来了,看了才知道,原来讲的是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他们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经过。

书分为三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这一部就一页纸,作者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和钟书一同散步,钟书不见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来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讲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没懂讲的是什么。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一部中,钟书和女儿都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写三个人一生的事迹;

刚开始的一部分里说:”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上边这几句是能总结全文的,但是最能总结全文的还是下面这一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的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和钟书结了婚就一起去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开始讲他们在牛津的点滴,吃住的细节,学习读书上的事情;后来去了法国巴黎大学求学;当时我就感慨,那些很厉害的人物,哪个不是年轻的时候去这学习,去那留学的,学成归来,多牛。

后来他们回国后,他们的女儿也一岁多了,当时是1938年,战乱时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辗转于苏州、上海、无锡这些地方,讲述了在战争下他们的生活,后来,他们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赶上了当时的各种运动,三反运动,五四运动,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贫苦,日子过的也很艰难,后来又赶上“下乡”;他们在那样的背景下生活,日子过的确实艰难;然后后来文章就侧重的讲钱瑗的事情,他们一家学问都很深,三个人都很厉害;但是一生却也坎坷、艰难。

我现在的读书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着读,这本书严格的算起来一天的时间不到,所以领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很多厉害的人物都是喜欢读书的,嗜书如命,但是他们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就是好的坏的并存着。

250660